• 草鱼肌肉中呋喃唑酮代谢物AOZ检测能力验证样品的制备研究

    田娟娟;甘金华;彭婕;李晋成;刘欢;

    为解决现行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能力验证样品制备方式单一,现用能力验证样品实际检测分析难度与真实样品之间存在差距的现实问题,实验采用药浴给药的方式,研究了水温、药浴时间等因素对草鱼肌肉中AOZ残留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温25℃、鱼体规格900~1 100 g、药浴10 h的条件下,草鱼肌肉中AOZ含量变化相对平稳,确立的药浴初始浓度x(μg/L)与草鱼肌肉中残留的AOZ浓度y(μg/kg)之间简单关式为y=0.22x。在此条件下制备了AOZ残留浓度为10.0μg/kg的能力验证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样品检测结果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符合能力验证样品的要求。

    2018年05期 v.48;No.337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网箱养殖对刘家峡水库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杜岩岩;娄忠玉;张艳萍;李文;王太;

    为了评价网箱养殖对刘家峡水库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于2016年10月份对刘家峡水库6个生态位点进行水样采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浮游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刘家峡水库浮游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蓝藻门、拟杆菌门等11个门,ACK-M1-norank、聚球藻属、鞘氨醇单胞菌属、红球菌属、β变形菌属和Pelagibacteraceae-uncultured等73个属组成,浮游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由水库上游至下游依次降低,网箱养殖活动使附近水体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导致浮游细菌多样性降低。聚球藻属、黄杆菌属、放线菌属、Limnohabitans属和不动杆菌属的种类相对丰度受网箱养殖活动影响敏感。冗余分析表明NO-3-N、TP和TN是影响刘家峡水库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共同解释了55.11%的群落变异。

    2018年05期 v.48;No.337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对达氏鲟急性致死效应

    宋明江;刘亚;龚全;刘晓庆;陈叶雨;赖见生;

    为探讨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对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耐受性的影响,选取达氏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浓度的TDG过饱和水体急性暴露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达氏鲟受TDG过饱和水体胁迫后,生理异常现象和气泡病症状较明显,表现出对TDG过饱和水体的低耐受性。在饱和度为125%、130%、135%和140%的TDG过饱和水体浓度下半致死时间分别为4.4、2.54、2.36和2.23 h,达氏鲟死亡率随暴露时间和TDG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

    2018年05期 v.48;No.337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鳙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选择压力分析

    刘慧芬;王静;黄建美;陈秋凤;陈蕃锦;马晓;朱国超;宋东萦;聂国兴;李学军;

    为了解人工养殖和选育活动对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对河南省鳙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165个样品共检测出14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862 3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 23。AMOVA分析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鳙群体内(97.65%),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4.60%。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养殖鳙群体交叉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布。选择压力分析推测鳙养殖群体主要受到纯化选择作用,说明当前的人工选择对鳙线粒体基因的影响有限。河南省鳙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可能与其地理距离、异地引种有关。

    2018年05期 v.48;No.337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大鳞副泥鳅肾脏的胚后发育组织学观察

    刘亚秋;王志坚;李新辉;常藕琴;

    为了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肾脏发育的一般规律,利用组织学的方法,对0~50日龄大鳞副泥鳅肾脏的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体内有一条贯穿身体的原始肾管。2日龄仔鱼前肾小管管壁细胞排列疏松;5日龄前肾小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间界限不清;7日龄前肾小管之间出现散在的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12日龄前肾小管继续分化,可见分化雏形的肾小体,中肾近曲小管开始分化形成;15日龄后,出现肾单位,肾小球形成由间充质细胞构成网状结构,肾脏腹侧可见大血管;20日龄中肾结构致密,腹侧血管(静脉)充满血液,远曲小管分化形成;30日龄中肾小管管壁多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十分紧密;50日龄后,中肾肾小体散在分布,远曲小管、近曲小管以及集合管等肾小管结构趋于完善。

    2018年05期 v.48;No.337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抗凝剂对黄鳝外周血抗凝效果的比较研究

    陈璇;陈志永;徐敏;范玉顶;刘泽军;夏中曦;刘彧;隗黎丽;钟其旺;

    为探讨黄鳝(Monopterus albus)血液适宜抗凝剂种类和最佳使用浓度,实验比较了6种常用抗凝剂对黄鳝外周血的抗凝效果及DNA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ACD、EDTA、肝素、草酸钾、草酸盐和柠檬酸钠的最佳抗凝终浓度分别为0.10×、0.50‰、0.016‰、0.63‰、0.025×和8.00‰,以上浓度能有效抑制凝血,且血细胞死亡率最低。最佳抗凝浓度下的短暂处理对血细胞DNA的质量无明显影响,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抽提获得的DNA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含有ACD和EDTA的血液中DNA的含量下降最多,其次是草酸盐、草酸钾和柠檬酸钠,而加入了肝素的血液中DNA的稳定性最高,其含量无显著下降。

    2018年05期 v.48;No.337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太湖地区一典型青虾养殖池塘中微囊藻毒素浓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张荣飞;邓泽融;吴陈涛;金敏敏;胡晓斌;

    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湖州某淡水青虾养殖池塘水体中溶解态微囊藻毒素(MC-LR,MC-RR)浓度进行了监测,研究了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及其与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水温、叶绿素a(Chl-a)等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水体藻毒素浓度在监测期间波动明显,游离的MC-LR的最高浓度达到了102.3 mg/L,MC-RR的最高值为32.6 mg/L,MCLR的浓度要高于相应时段的MC-RR。MC-LR和MC-RR的浓度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在整个监测周期内TN、TP与MC-LR均呈显著性正相关,NH3-N、TN与水温均呈显著性负相关,TP与MC-RR呈显著性正相关,Chl-a与TP、MCs呈显著性正相关。

    2018年05期 v.48;No.337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与分析

    李席席;皮大明;高晓建;陈楠;刘晓丹;张莹莹;付立霞;叶金明;张晓君;ZHNAG Yue;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试了2017年春季分离自江苏省高邮市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育苗场的5株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对35种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6种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WJ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对阴沟肠杆菌的杀菌效果最好,最小杀菌浓度为4 mg/L;其次是诺氟沙星,最小杀菌浓度为7 mg/L;盐酸土霉素和氟苯尼考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8 mg/L和10 mg/L;红霉素和头孢曲松对阴沟肠杆菌杀菌效果最差。

    2018年05期 v.48;No.337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加州鲈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体外抑菌药物研究

    叶伟东;郭成;曹海鹏;杨先乐;

    从患出血病的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LY4),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采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耐药性、并利用二倍稀释法评价35种中草药水提取液对其产生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菌株LY4能够产生胞外蛋白酶,对健康加州鲈的半数致死剂量为5.7×105CFU/m L,通过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 R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显示菌株LY4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甲氧嘧啶、四环素、多西环素、呋喃唑酮等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五倍子、乌梅、地榆等中草药水提取液对其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2018年05期 v.48;No.337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鲫鳃出血病2种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朱潜;姚雪梅;沈锋;张世驰;于娜;高茂林;

    从患有鳃出血病的鲫鳃组织分离出2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并进行形态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2种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体外溶血试验结果显示,2种菌对鱼的红细胞都有较强的溶血作用,且维氏气单胞菌的溶血速率明显高于阴沟肠杆菌。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这2种菌都具有较强的毒力,两者混合感染比单独感染致病率更高;但单独感染时阴沟肠杆菌比维氏气单胞菌引起的鳃出血症状更明显。5种常用水产药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两种菌都有一定的耐药性,但是维氏气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强。

    2018年05期 v.48;No.337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4种有机磷农药对黄鳝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罗鸣钟;杨曼绮;郭坤;阮国良;杨代勤;

    为了解稻田常用农药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幼鱼的毒性效应,以体质量(0.03±0.01)g的黄鳝幼鱼为对象,在水温(27.0±1.5)℃、p H(7.75±0.25)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氧乐果、乙酰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等4种有机磷农药对其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氧乐果、乙酰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190、67.350、5.058、13.622 mg/L;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460、60.954、3.981、6.993 mg/L;72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042、55.804、3.404、3.303 mg/L;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761、51.286、2.992、2.308 mg/L;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695、14.978、0.740、0.553 mg/L。对照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毒性分类标准,氧乐果、马拉硫磷和敌百虫对黄鳝幼鱼而言属中等毒性农药,而乙酰甲胺磷则属低毒性农药。

    2018年05期 v.48;No.337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混饲对吡喹酮在草鱼体内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胥宁;杨移斌;刘永涛;董靖;杨秋红;艾晓辉;

    为了探明混饲对吡喹酮在草鱼体内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分别采用口灌和静注不同的给药方式,在合适的时间点采集样品,经样品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利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参数。结果显示:口灌吡喹酮原药时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β)、达峰时间(T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2 h、18.1 h、0.4 h、19 885.8μg·h/L和47.0%。口灌吡喹酮和饲料混合物,其相应参数t1/2α、t1/2β、AUC和F分别为0.4 h、8.6 h、0.6 h、14 671.7μg·h/L和34.7%。通过比较发现口灌吡喹酮原型药物分布半衰期、消除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和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混饲,混饲吡喹酮达峰时间要明显高于口灌原形药物。

    2018年05期 v.48;No.337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长丰鲢卵巢发育后期的肝脏、卵巢营养成分及脂肪酸变化

    全书月;李忠;梁宏伟;罗相忠;王丹;邹桂伟;

    为了解繁殖期长丰鲢卵巢和肝脏营养状况,明确亲鱼的营养程度,对长丰鲢卵巢发育后期的肝脏和卵巢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卵巢中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肝脏中的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粗蛋白基本稳定不变。在卵巢和肝脏中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种类分别是C16∶0、C18∶1、C22∶6和C16∶0、C18∶0、C18∶1;在卵巢和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8.5%~43.1%和33.0%~40.7%;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在卵巢和肝脏中都是最高,含量分别为12.9%~15.5%和3.4%~5.7%。研究揭示了长丰鲢卵巢发育后期的肝脏和卵巢在营养物质组成上的特点。

    2018年05期 v.48;No.337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鳞鲃幼鱼对脂肪的适宜需要量研究

    张媛媛;朱永安;宋理平;

    为了解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脂肪的需求量。试验分为5组,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3.92%(L1)、6.25%(L2)、8.36%(L 3)、10.75%(L4)、和12.91%(L5)的等氮等能饲料,养殖56 d后采样。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从3.92%到8.36%逐渐增多时,鱼体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SGR)显著升高,饵料系数(FCR)明显降低;当饲料中脂肪含量继续增加时,鱼体WG和SGR呈下降趋势,FCR数则相反,且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2.91%时,鱼体WG和FCR与饲料脂肪水平为8.36%时差异显著。大鳞鲃形体指标受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其中,脏体比(VSI)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而肝体比(HSI)却呈降低趋势,且当饲料中脂肪水平分别为10.75%和12.91%时,大鳞鲃幼鱼HSI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脂肪水平对全鱼、胴体和内脏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显著影响较小,但仍能看出当饲料脂肪水平为6.25%时,全鱼的粗蛋白显著低于其他四组;全鱼、胴体和内脏的粗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而上升,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呈下降趋势。此外,以饲料中脂肪含量为自变量,分别以WG和FCR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可得,大鳞鲃幼鱼WG最大时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7.99%,而大鳞鲃幼鱼FCR最小时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8.76%。综上可知,大鳞鲃幼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7.99%~8.76%。

    2018年05期 v.48;No.33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人工养殖下达氏鳇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阮瑞;吴金平;李营;岳华梅;李创举;乔新美;熊伟;陈细华;

    为了解达氏鳇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采集6尾喂养人工配制饲料4周的达氏鳇后肠内容物分别提取DNA,并利用16S r RNA V3-V4变异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达氏鳇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获得541575条有效序列,7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73个OTUs隶属于7个门,其绝对优势菌群在门、目、科、属分类水平上分别为厚壁菌门(98.253%)、梭菌目(98.216%)、梭菌科(98.137%)、狭义梭菌属(92.892%)。序列注释发现,梭菌属中绝大部分为具有降解糖类为短链脂肪酸功能的Clostridium colicanis。此外,还分布有少量的分节丝状菌(3.99%)、鲸杆菌属(1.22%)等菌群。

    2018年05期 v.48;No.337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鞠守勇;李金山;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WTC019)对草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146.23±14.56)g的健康草鱼,对照组(A组)只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B、C、D组)分别投喂含106、107、108CFU/g B.subtilis WTC019的基础饲料,试验60 d。结果显示:试验组草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草鱼肠道中的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D组的草鱼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C组的草鱼胰蛋白酶活性最高。添加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不显著。由此得出,B.subtilis WTC019可提高草鱼的消化酶的活力和抗氧化功能,进而可促进草鱼生长。

    2018年05期 v.48;No.337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蟹塘套养与温室养殖的中华鳖雌体营养组成的比较研究

    龙晓文;吴仁福;麻楠;李才平;吴旭干;成永旭;

    实验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套养与温室养殖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雌体(分别简称"套养鳖"和"温室鳖")的生物学指数,肌肉和裙边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套养鳖裙边指数略高于温室鳖,而套养鳖肝体指数显著低于温室鳖。(2)套养鳖肌肉和裙边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温室鳖,而两种组织中的粗蛋白含量均以温室鳖较高。(3)套养鳖肌肉和裙边中的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温室鳖;除色氨酸外,温室鳖肌肉中的大部分必需氨基酸分(EAAS)高于套养鳖,而裙边中的所有EAAS均以套养鳖较高。(4)套养鳖肌肉中的C16∶0、C18∶2n6、C18∶3n6、C20∶2n6和C20∶3n3含量显著低于温室鳖,而其C16∶1、C18∶3n3、C20∶3n6和C20∶4n6含量较高;套养鳖裙边中的C18∶3n6、C20∶2n6、C20∶3n6、C20∶4n6含量显著高于温室鳖,而C18∶1n9、C18∶2n6、C18∶3n3、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之比均以温室鳖较高。结果表明,温室鳖肌肉和裙边的干物质含量较高,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而套养鳖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更优。

    2018年05期 v.48;No.337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