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微生物防治研发进展及在水产养殖中开发前景分析

    艾晓辉;李声平;董靖;

    抗生素以其廉价和一定有效性,依然是全球疾病治疗的首选。如今,我国抗生素使用量占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使用量的50%以上,其中在水产养殖的用量不容忽视,耐药性问题已给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抗生素治疗替代策略在学术界一直颇受关注,然而,天然药物在体内的治疗过程存在稳定性差、特异性低、给药剂量难以把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天然药物开发失败或优化后成本过高。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逐步揭示了微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执行机制和合成途径,促进了“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开发。目前,已报道大量工程化微生物被赋予有效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性能,本综述回顾了工程微生物在诊断和治疗炎症、病原微生物感染和癌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分析了工程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开发前景和安全性,为水产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v.55;No.378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高原湖泊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龚进玲;李学梅;朱挺兵;胡飞飞;郭祉宾;魏念;李开飞;卢昭远;

    为探究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3-2024年分4个季度对泸沽湖7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泸沽湖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75属113种,种类组成以硅藻门(38.94%)、绿藻门(31.86%)为主。全年主要优势种为长锥形锥囊藻(Dinobryon bavaricum)、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7.92±16.70)×10~4 cells/L和(0.229±0.054)mg/L,其分布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性。浮游植物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19~2.43、0.29~2.06和0.12~0.8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泸沽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总悬浮物(TSS)、化学需氧量(COD_(cr))、水温(WT)、氨氮(NH~+_4-N),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WT、TSS、COD_(cr)、NH~+_4-N和NO~-_2-N影响。

    2025年04期 v.55;No.378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唐丽霞;冯世坤;汤永涛;余金慧;胡军娜;周传江;

    为了解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显微结构,应用形态解剖技术、光镜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高体鳑鲏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高体鳑鲏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消化腺主要为肝脏。口咽腔上皮中含有大量粘液细胞和少量味蕾;食道粗短,壁厚,弹性大;前肠膨大,粘膜褶皱数量、高度、宽度和肌层厚度明显大于中、后肠,杯状细胞少,微绒毛发达但较短;中肠细长,呈螺旋形盘旋于腹腔中,可盘绕7-8圈,杯状细胞较多,微绒毛细长、发达,可能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后肠细短,杯状细胞丰富,微绒毛发达;肝脏分背腹两叶,背叶较大,延伸至后肠;胆囊较大,紧贴于背叶腹面;胰腺组织弥散分布于肝脏之中,未见明显胰岛结构。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高体鳑鲏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丰富了其基础生物学资料,为人工养殖与繁育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55;No.378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高温对红白锦鲤胚胎及幼鱼生长、体色及热应激基因表达影响

    史秀兰;Chanutdharm Sotinbowonkrit;罗明坤;陈小玉;郭珺;林凯;朱文彬;傅建军;王兰梅;董在杰;

    温度是影响水产动物发育、生长及繁殖的重要环境因子,评估鱼类对不同温度的热适应能力,及其生化和分子水平的差异,对于养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白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koi)为对象,分析了不同温度(22℃和30℃)对酶活及体色、生长和热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温度下受精卵到出膜分别历时71.5 h和47.3 h, 30℃时仔鱼畸形率高达30%。在22℃饲养条件下,孵化后90 d的幼鱼脑和肝脏中CAT、SOD、GSH和GSH-Px的活性显著高于在30℃饲养条件下的幼鱼。进一步分析胚胎时期和孵化后90 d生长(gh,ghr,igf1,igfbp,gpcr和pka)、热应激(hsb,cahsp,hsp60,hsp70,hsp90和hsp30)和体色(pax3,pax7,gch,oca2,pnp4a,cd36,cbp,bco2和bco1)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生长激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如gh、ghr和igf1等在30℃下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2℃。热应激相关基因hsp60和hsp90在30℃下的表达水平也较高,表明温度升高对胚胎的热应激反应有显著影响。此外,色素沉积相关基因在不同温度下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养殖90 d后,在22℃条件下,脑组织中gh和gpcr基因表达显著高于30℃,肌肉组织中gh和gpcr呈现相同趋势。脑组织中热应激相关基因在30℃下表现出较强的表达。研究结论可为解析温度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生理适应性提供数据参考,也可以为耐高温品种选育及养殖条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55;No.378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乌鳢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效果分析

    李娴;冯绣云;朱永安;孟庆磊;牟长军;安丽;朱树人;青丽霞;王俊鹏;

    为建立乌鳢(Channa argus)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了不同激活液、稀释液、稀释比例、抗冻剂、保存时间对乌鳢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0.50%KCl溶液作为激活剂,精子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且与其他浓度激活液有显著差异。使用Hank′s或D-Hank′s作为稀释液、1∶5~1∶7的稀释比超低温冷冻保存乌鳢精子复苏效果较好。乌鳢精子超低温冷冻3 d复苏,6%~15%甘油和15%乙二醇保存精子与鲜精激活率无显著差异;冷冻5~360 d复苏,9%~15%甘油和15%乙二醇作抗冻剂保存的精子在激活率、运动时间和寿命方面均有较好表现,但与鲜精仍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使用Hank′s或D-Hank′s作为稀释液、甘油和乙二醇作抗冻剂,并选择合适稀释比,可长期有效保存乌鳢精子。

    2025年04期 v.55;No.378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草鱼生长、免疫酶活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蔡云霞;沈宇航;杨元晖;顾泽茂;

    为探究厨余发酵产物(Fermentation products of table leftovers, FTL)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免疫酶活和消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3%、6%和9%比例的FTL,制成4组颗粒饲料,选取平均体质量为(69.10±5.40)g的草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饲喂30 d,统计草鱼生长指标,测定血清免疫酶和肝脏消化酶活性,观察肝脏和肠道组织结构。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FTL添加组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系数、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但6%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高2.21%和1.76%,饲料系数降低3.45%。(2)FTL添加组肌肉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3%添加组粗脂肪和6%添加组粗灰分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12.08%和6.82%。(3)FTL添加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但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4)各组间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但胰蛋白酶活性FTL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9%添加组最高,比对照组高26.05%。(5)组织学观察显示,各组肝脏和肠道形态正常,无明显病变;与对照组相比,6%添加组肝脏中肝细胞索和肝血窦结构更清晰,肠绒毛长度增加1.35%,排列更为紧密整齐。综上,FTL可以应用于草鱼饲料中,当添加量不超过6%时,草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提高,饲料系数下降,且免疫力和消化能力整体提升,综合效益最好。

    2025年04期 v.55;No.378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何鉴桥;孔天赐;娄浩宇;许珊华;张荣飞;杨国梁;唐琼英;

    为探索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生态养殖模式,本研究选择7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其中3口池塘为生态养殖组(S组,种草、混养鲢并加底增氧的低密度养殖),2口池塘为传统养殖组(C组,无草无底增氧的高密度单养),2口池塘为生态修复组(D组,实验前三年采用和C组相同的传统养殖模式,实验当年经干塘并生石灰彻底消毒后采用和S组相同的养殖模式),在罗氏沼虾生长高峰期且易发蓝藻的8-10月期间每周一次采集水样,系统地比较了三种养殖模式对蓝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S组和D组的TN、TAN、NO~-_3-N、NO~-_2-N、AP、TP、COD_(Mn)、Chl-a和SS共9个理化指标均显著低于C组;三组池塘浮游植物共有8门59属,其中占比最多的均为蓝藻门,其相对丰度在C组、D组、S组分别为75.24%、63.94%、55.23%;S组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C组和D组。冗余分析表明,影响蓝藻丰度的主要理化因子S组是磷酸盐和叶绿素a, C组是水温和磷酸盐,D组是高锰酸盐指数。因此,罗氏沼虾生态养殖模式相较于传统养殖模式,蓝藻丰度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低,浮游植物多样性水平更高,池塘生态系统更稳定;传统养殖模式的池塘经过生态养殖模式改良,水质会有一定改善。

    2025年04期 v.55;No.378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陆基圆池循环水条件下循环饥饿模式对乌鳢生长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高风;麻艳群;介百飞;吴一桂;韦云勇;刘宏祥;王梦然;沈佳佳;张圣杰;程光平;李文红;

    为探索陆基圆池循环水条件下循环饥饿模式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其适宜投饲模式。本实验以生产性陆基圆池(直径为8 m)为养殖设施,设置每投喂3 d饥饿1 d(S1F3组)、每投喂6 d饥饿1 d(S1F6组)、每投喂9 d饥饿1 d(S1F9组)和正常投喂(S0组)共4个实验组,实验所用乌鳢初体重为(10.25±0.32) g,实验周期60 d。研究结果表明:(1)乌鳢体重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终末体重S1F6组与S0组无显著差异,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2)饲料系数S1F6组最低,比S1F3和S1F9组分别降低26.40%和18.58%,比S0组降低6.12%;(3)肌肉粗脂肪含量S1F3和S1F6组显著低于S0组,粗蛋白含量组间无显著差异;甘氨酸含量S1F3和S1F9组显著高于S0组,脯氨酸含量各实验组均显著高于S0组;(4)消化酶活性各实验组均低于S0组,淀粉酶活性S1F9组和S1F6组与S0组无显著差异;(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高于S0组,SOD活性S1F3和S1F9组显著高于S0组,GSH-Px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S0组。综上所述,在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每投喂6 d饥饿1 d(S1F6组)在降低饲料能耗的同时,能够使养殖对象获得接近完全补偿的生长效果。

    2025年04期 v.55;No.378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急性高温胁迫对河鲈组织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及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怡;陈朋;王丹;徐滨;陈庚;徐进;

    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河鲈(Perca fluviatilis)组织损伤、抗氧化指标以及应激相关基因的变化规律,揭示河鲈机体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及耐受限度,为河鲈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突变升温的方法,以29℃作为急性高温胁迫温度,于0、3、6、12、24 h后取河鲈肝脏、鳃样本,分别开展组织病理学分析、抗氧化指标分析以及应激相关基因hsp70和hsp90的qPCR检测。结果表明:河鲈肝脏和鳃组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都表现出明显的损伤。在高温胁迫24 h后肝脏细胞出现水肿,空泡化,细胞核萎缩;鳃小片末端出现细胞水肿、膨大、弯曲变形的现象,部分鳃小片甚至还会出现表皮脱落的情况。抗氧化指标方面,高温应激后抗氧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河鲈肝脏中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呈升高的趋势;GSH-P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含量呈升高的趋势。河鲈肝脏的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hsp90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结果表明急性高温胁迫下河鲈机体为应对高温胁迫带来的损伤,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提高hsp70和hsp90的基因表达量来进行自我调节,但胁迫时间过长或胁迫温度超过其自身调节能力,导致河鲈出现组织病理损伤。本研究揭示了河鲈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为河鲈的抗高温应激技术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河鲈在高温季节的养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v.55;No.378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对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效果的影响

    祖兆旭;姜晓东;解志龙;陈文彬;罗明;吴旭干;

    为探究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培育效果的影响,按照450只/m~2和675只/m~2密度在220 m~2池塘和667 m~2池塘分别投放大眼幼体并开展蟹种培育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方面,220 m~2池塘蟹种终末体质量显著低于667 m~2池塘,且450只/m~2密度组个体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675只/m~2密度组;(2)养殖效果方面,220 m~2池塘蟹种成活率及产量均显著高于667 m~2池塘,675只/m~2密度组蟹种成活率显著低于450只/m~2密度组,而其最终产量显著高于450只/m~2密度组;(3)蟹种培育总收入和净利润组间差异情况均为220 m~2池塘高于667 m~2池塘且675只/m~2密度组高于450只/m~2密度组,投资回报率组间差异情况为220 m~2池塘远高于667 m~2池塘,675只/m~2密度组低于450只/m~2密度组。综上,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均会影响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效果及经济效益,有必要根据池塘面积选用合适的大眼幼体投放密度。

    2025年04期 v.55;No.378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虾EcR与MIH基因干扰对蜕皮生长的影响

    刘静雯;王文超;梁尧瑞;冯冰冰;张敏;宫金华;马克异;冯建彬;

    为探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和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 MIH)对其幼虾蜕皮生长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罗氏沼虾幼虾EcR和MIH基因RNAi技术体系,并将体外转录合成的dsEcR和dsMIH分别注射到罗氏沼虾幼虾体内,以研究短期干扰过程中靶标基因EcR和MIH基因沉默变化,以及长期干扰过程中罗氏沼虾幼虾的存活、生长以及蜕皮情况。结果显示:EcR基因的DNA结合域dsRNA的沉默效应最好,MIH基因的保守结构域dsRNA的沉默效应最好;EcR和MIH基因dsRNA干扰浓度为500 ng/μL、注射剂量为4μg/g时干扰效果最佳;注射干扰72 h内,罗氏沼虾幼虾鳃组织EcR、眼柄组织MIH基因的表达量均在48 h降至最低;在dsEcR长期干扰过程中,注射后第5 d时罗氏沼虾幼虾出现大量死亡,后期蜕皮数明显减少、蜕皮周期延长;在dsMIH长期干扰过程中,罗氏沼虾幼虾蜕皮数明显增加、蜕皮周期缩短、生长速度显著加快。由此可见,罗氏沼虾EcR基因促进了幼虾的蜕皮,MIH基因会抑制幼虾的蜕皮,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正向调控EcR基因和反向调控MIH基因的表达活性,调控罗氏沼虾幼虾的蜕皮周期而促进其生长,同时为深入解析罗氏沼虾幼虾的蜕皮生长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参考。

    2025年04期 v.55;No.378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季节变化对光唇裂腹鱼体组成及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的研究

    夏旭东;迟骋;何兴;钟鸣;张勇智;朱祥云;周建成;

    为探讨季节变化对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 Tsao)体组成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2023年3月和6月对光唇裂腹鱼进行采样,测定了鱼类的体成分、肌肉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不同月份(季节)光唇裂腹鱼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差异,3月份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6月;而3月鱼体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6月份。此外,季节性温度变化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有显著影响,表现在春季(3月)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夏季(6月)。肠道菌群的PICRUSt2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两组鱼的肠道菌群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辅酶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萜类和多酮类的代谢、外源物质生物降解和代谢以及脂质代谢等功能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可对光唇裂腹鱼体组成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2025年04期 v.55;No.378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中华圆田螺6个地理种群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王可竹;马学艳;闻海波;万锦涛;马本贺;金武;

    为给我国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育种提供优质种质资源,本研究梳理了其种质资源现状,通过采集四川、江西、湖北、黑龙江、贵州、广西6省份的21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设置地标点和半地标点,基于地标点和半地标点结果进行普氏叠印,并删除异常值,采用薄板样条曲线法进行缺失值检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形态变异进行分析,对不同地理种群的普氏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并根据不同种群之间的普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圆田螺6个种群的主要变异位置是各个螺层,不同地理种群形态特征变异的集中性差,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不能显著区分不同的群体;6个种群大致可以分为3大类群,且不同种群个体的螺层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有关。通过几何形态学分析,可以量化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形态差异,从而揭示遗传多样性与形态变异之间的关系。

    2025年04期 v.55;No.378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