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太行;张家乐;杜金星;朱聪聪;宋红梅;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单性和混合性别养殖下生长性能的差异,本研究对全雄(AM)、全雌(AF)和雌雄混合(MF)养殖下不同日龄大口黑鲈的体质量、饵料系数、去内脏重、去内脏比、性腺指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240日龄开始,AM组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AF和MF组;至300日龄时,AM组的平均体质量分别比AF组和MF组高26.8%和16.9%,MF组比AF组高7.1%。240日龄后,AM组体质量显著高于MF-M(MF组雄鱼),AF组体质量显著高于MF-F(MF组雌鱼)。各组鱼的脏体比和肝体比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240日龄时达到峰值,AM组的脏体比和肝体比在繁殖期间均显著低于AF组和MF组。各组鱼去内脏重整体呈上升趋势,180日龄后,AM组的去内脏重显著高于MF组和AF组;各组鱼的去内脏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50日龄后,AM组的去内脏比显著高于AF组和MF组。各组鱼性腺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F组和MF-F的性腺指数均在240日龄时达到峰值,AM组和MF-M的性腺指数均在270日龄时达到峰值,各时期雌鱼的性腺指数显著高于雄鱼。整个养殖周期内,AF组的平均饵料系数最高,分别是AM组和MF组的1.49倍和1.10倍,显著高于AM组。此外,单性养殖并不会影响雌雄鱼性腺的正常发育。综上,与全雌和混养性别养殖相比,全雄养殖拥有生长速度更快、饵料系数更低、去内脏比更高等优势,在养殖中具有更高的养殖效益。
2025年05期 v.55;No.379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洪佳乐;职毓杰;吴成甲;张美娜;郭国军;杨振江;董鹏生;黄小城;于光晴;李明;武国兆;刘变枝;
为探究鲤RNF181(ring finger protein181,RNF181)的生物学功能,本实验克隆并鉴定了鲤RNF181基因编码区(coding sequence, CDS)全长,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蛋白性质和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RT-qPCR检测其在各组织和早期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同时,利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和Poly(I:C)[polyriboinosinic-polyribocytidylic acid, Poly(I:C)]进行在体和离体刺激实验,研究其对SVCV和Poly(I:C)刺激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鲤RNF181基因CDS区序列全长471 bp,编码157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鱼类遗传距离较近,与哺乳动物则相对较远。该蛋白分子质量为18.09 kDa,等电点为4.86,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具典型RING-H2-RNF181结构域。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显示其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主。底物蛋白分析结果表明RNF181与NUGGC.1、TRIM36等相互作用的置信度高。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RNF181的mRNA表达水平在鳃中表达最高,肝脏中最低。早期发育阶段,在卵裂期、囊胚期和原肠胚期表达最高,孵化出膜期和孵化出膜后1 d表达水平最低。SVCV感染和Poly(I:C)刺激,RNF181的mRNA表达水平在脾脏、头肾、心脏和肌肉中显著上调。离体实验中,无论是SVCV感染还是Poly(I:C)刺激,RNF181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且鲤RNF181能够响应病毒的侵染,且这种响应受刺激时间和刺激剂量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鲤RNF181可能在鲤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2025年05期 v.55;No.379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浩;陆昊;吴讳;王荣泉;沈玉帮;
为评估长江与珠江水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不同群体的生长和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以江苏邗江(HJ)、广东韶关(SG)、湖北武汉(WH)的三个青鱼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三个青鱼群体的体质量、体长、体型及其他生长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基于微卫星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一龄阶段,HJ群体生长较快;二龄阶段,SG群体在体质量、体长及其增长率上均表现最优,生长速度最快。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HJ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WH和SG群体,且在群体间遗传差异中,17%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3%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基于Nei′s距离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HJ、SG、WH三个群体各聚为一支,且HJ群体和WH群体遗传距离较近。PCoA分析表明HJ群体和WH群体遗传距离较近,WH群体和SG群体遗传距离较远。Structure分析表明三个青鱼群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亚群。
2025年05期 v.55;No.379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利广杰;谢伟;邓华堂;丁少波;成必新;唐锡良;段辛斌;严雨男;王敏;田辉伍;
为揭示黑水河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最适生境条件及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棒花鱼渔获物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影响棒花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使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趋势性检验棒花鱼空间分布差异。结果显示:浊度、悬浮物为影响棒花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GAM最优关系式为ln(NPUE)=α+s(Alt)+s(Tur)+s(Sus)+ε,模型总体偏差解释率为70.30%。棒花鱼主要分布在浊度为17~100 ntu、悬浮物为5~15 mg/L、海拔为852~1 134 m范围内。非参数Kruskal-Wallis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黑水河棒花鱼空间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整体主要分布在黑水河中上游河段。
2025年05期 v.55;No.379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丽;吴冰倩;朱海林;杨圆圆;夏深圳;李志恒;岳城;郝翠兰;
为研究额尔齐斯河土著鱼类尖鳍■(Gobio acutipinnatus)的单殖吸虫感染情况,于2009年9月-2016年8月、2020年10月-2024年7月,进行逐年采样,剖检尖鳍■共1 370尾,其中单殖吸虫感染的尖鳍■数量为236尾,共检出单殖吸虫632只。经鉴定,尖鳍■共感染5种单殖吸虫,分别为■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gracile)、■指环虫(Dactylogyrus gobii)、具鳞指环虫(D.squameus)、页形指环虫(D.lamellatus)和三代虫未定种(Gyrodactylus sp.),总感染率为17.23%,平均感染强度为(2.68±0.18)只/尾。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尖鳍■鳃部寄生的单殖吸虫的总体及不同体长组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L≤7 cm体长段尖鳍■单殖吸虫感染率最低,为9.63%;L>11 cm体长段尖鳍■单殖吸虫感染率最高,为22.93%。单殖吸虫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平均感染丰度总体上呈现随体长增大不断上升,在L>11 cm体长段达到最大值。不同体长段宿主中,单殖吸虫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根据不同体长段尖鳍■单殖吸虫感染强度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可以得出L≤7 cm与7 cm<L≤9 cm、9 cm<L≤11 cm、L>11 cm体长段差异极显著,其它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
2025年05期 v.55;No.379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文静;尹琪;刘宇路;刘越川;余建波;刘新华;
为研究胭脂两极虫(Myxidium asiaticum)的宿主多样性以及不同宿主株系间的物种分化情况,本研究综合运用现代黏孢子虫分类方法,比较分析了寄生于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胆囊的胭脂两极虫的形态计量学特征和18S rDNA分子数据。结果发现,寄生于不同宿主的胭脂两极虫各株系成熟孢子形态相似,形态计量学特征略有差异;其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80%~99.93%,遗传距离范围为0.001~0.002,符合种内变异范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寄生于不同宿主的胭脂两极虫在系统发育树中嵌合聚支,且与倒刺鲃两极虫(M.spinibarba)形成姊妹支关系;18S rRNA的V4和V7可变区二级结构无差异,未出现明显的物种分化。综上所述,细鳞鲴和翘嘴鲌是胭脂两极虫的新宿主,湖南省为该种新记录产地。
2025年05期 v.55;No.379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友谊;牛银杰;姚文娟;付小哲;梁红茹;罗霞;马宝福;李宁求;林强;
为探究中药制剂抗鳜(Siniperca chuatsi)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的效果,在鳜脑细胞(Chinese perch brain cells, CPB)中测定15种中药单体的抗ISKNV效果,筛选出甘草酸、表告依春、柠檬苦素、牛蒡子苷和厚朴酚5种具有抗ISKNV效果的中药单体,将上述5种中药单体依次按照不同质量配比,配制成3组复方中药制剂drugs1(32∶16∶8∶1∶4),drugs2(64∶16∶16∶1∶4),drugs3(32∶32∶8∶1∶2),测定病毒滴度;选取最优组通过细胞水平和鳜鱼体实验,测定其抗ISKNV效果。病毒滴度结果显示,复方中药制剂drugs2在CPB细胞上对ISKNV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降低病毒滴度10~(3.774) TCID_(50)/mL;qRT-PCR结果显示drugs2能极显著上调CPB细胞中抗病相关基因IRF7、Mx、IFP35的mRNA表达水平。鳜人工感染ISKNV后,采用水体泼洒给药方式(2 g中药制剂配制成50 mL药液)连续处理3 d,结果显示drugs2可延缓鳜发病时间,提高20%存活率;ISKNV自然发病情况下,drugs2提高18%的存活率。综上所述,drugs2具有良好的抗ISKNV效果,可在田间防治ISKNV。
2025年05期 v.55;No.379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宇;刘鉴毅;尹艳娥;艾同喜;杨忠美;王澜;李明飞;丁叶;蒋科技;高磊;姜伟;魏新辉;徐加元;
为评估人工促熟过程中不同剂量促熟激素对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卵巢中性激素分泌的影响。实验使用鲤鱼垂体(CPE)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混合匀浆作为促熟激素(CPE:6.5 mg, HCG:200 IU)/mL,设置1.5,1,0.5 mL/kg三种注射剂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_2)、睾酮(T)、11-酮基睾酮(11-KT)和17α,20β-二羟基-4-孕烯-3-酮(DHP)六种性激素在卵巢中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促熟激素处理显著影响了欧洲鳗鲡卵巢发育过程中的性激素水平,其中1.5 mL/kg剂量组对6种性激素水平的调节效果最为显著,在注射16针促熟激素后卵巢发育成熟,六种性激素含量分别为:FSH(7.14±0.05) U/g、LH(14 061.6±179.53) pg/g、E_2(22.09±0.15) ng/g、T(2.01±0.01) nmol/g、11-KT(1 722.78±6.80) pg/g、DHP(13.51±0.09) ng/g,其中FSH的含量变化与T和11-KT趋势基本一致,LH含量变化与E_2、DHP趋势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注射1.5 mL/kg促熟激素在欧洲鳗鲡人工促熟过程中能显著促进卵巢关键性激素(FSH、LH、E_2、T、11-KT、DHP)合成并在第12和16次注射后达到含量峰值。
2025年05期 v.55;No.379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春辉;吴业阳;洪翊棻;褚国董;胡彦茹;郑兆伟;舒昊明;余敏慧;何小刚;
为探究鸡肉粉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及低鱼粉饲料中不同有机硒制剂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初始体质量为(6.90±0.19) g体质健壮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300尾,用国产鸡肉粉等量替代基础饲料(鱼粉含量40%)中20%的鱼粉并补齐限制性氨基酸,随后分别添加0.4 mg/kg酵母硒、硒代蛋氨酸、纳米硒,配置成5组等氮(49.5%)等脂(9.8%)的实验饲料,分别记为对照组(HFM)、32%鱼粉组(LFM)、酵母硒组(L-SeY)、硒代蛋氨酸组(L-SeMet)和纳米硒组(L-NanoSe),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国产鸡肉粉替代基础饲料中20%的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能显著增强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2)在20%鱼粉替代水平下分别添加0.4 mg/kg酵母硒、硒代蛋氨酸、纳米硒均可显著增强幼鱼抗氧化力,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影响不显著。(3)酵母硒能提高幼鱼生长性能,显著降低肥满度。(4)在大口黑鲈肌肉硒含量方面,20%鱼粉替代水平下分别添加0.4 mg/kg酵母硒、硒代蛋氨酸、纳米硒均可使肌肉硒元素产生显著富集,硒代蛋氨酸组的肌肉硒含量为最高。
2025年05期 v.55;No.379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熊航;杨代勤;易提林;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抗氧化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28.10±0.51) 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添加0 mg/kg(CK组)、300 mg/kg(A组)、600 mg/kg(B组)、900 mg/kg(C组)、1 200 mg/kg(D组)、1 500 mg/kg(E组)黄芪多糖的饲料,饲养56 d后测定生长性能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肝脏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观察肠道结构。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除A组外,其余各实验组的摄食量、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实验组中黄颡鱼血清总胆固醇含量随APS添加量增加显著降低,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升;实验组中黄颡鱼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则呈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D组黄颡鱼肠道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幅度最为显著。肠道形态学分析表明,肠道切片各实验组中D组黄颡鱼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提高程度最显著。结果表明,在黄颡鱼饲料中添加300~1 500 mg/kg的APS能够提高其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及改善肠道健康,黄颡鱼饲料中APS的适宜添加量为1 200 mg/kg。
2025年05期 v.55;No.379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曹洋;胡如意;姬诚炜;刘梦珠;赵君;周清波;王伟伟;刘青;
为探讨急性高温胁迫对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肝脏和鳃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揭示其潜在的生理机制,本研究设置对照组(22℃)、实验组(34℃急性高温胁迫)及恢复组(在急性高温胁迫24 h后恢复至22℃并持续24 h),在急性高温胁迫下,分别于0、3、6、12、24 h进行采样,通过组织学观察、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相关酶活性分析及基因表达水平测定,系统评估高温胁迫及恢复过程中乌苏里拟鲿肝脏和鳃组织的生理响应机制。组织学分析显示,高温胁迫导致鳃组织上皮细胞脱落、炎性细胞浸润、鳃小片数量减少及结构损伤,温度恢复后部分病变得以修复,但仍存轻微异常。TUNEL检测显示,高温显著增加了肝脏组织的凋亡率。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急性高温胁迫显著提高了肝脏和鳃组织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酶活性,且在24 h时达到峰值,当温度恢复后,酶活性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肝脏中促凋亡基因TP53、Bax、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呈动态变化,Apaf-1在3 h时达到峰值,而抗凋亡基因Bcl-2在胁迫初期表达下降,12 h后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鳃组织中,促凋亡基因TP53、Bax和Caspase-9的表达未出现显著差异,Apaf-1和Caspase-3的表达在3 h时达到峰值,抗凋亡基因Bcl-2在3 h达到峰值,温度恢复后,各基因的表达回归至对照组水平。综上结果表明,34℃急性高温胁迫会造成乌苏里拟鲿组织及细胞器受损,诱导细胞凋亡发生。
2025年05期 v.55;No.379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于雪飞;姜晓东;解志龙;陈文彬;罗明;吴旭干;
为探讨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对其培育效果的影响,实验选用“长荡湖1号”A系与B系大眼幼体为研究对象,每品系设置225、450和675 ind/m~2 3个密度组,每密度组设置3个平行,共计18个实验组,对蟹种的生长性能、规格分布、早熟率、单位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方面,两品系的体质量均随着大眼幼体投放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且B系在各月份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A系。(2)培育效果主要受到投放密度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系的成活率均明显下降,单位产量均显著增加。(3)2个品系的总收入和净利润均随着大眼幼体投放密度的增加明显增加,而中密度组的投资回报率最高;B系的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均高于A系的。综上,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及其品系均会影响蟹种培育效果及经济效益,合理选择投放密度和品系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和收益。
2025年05期 v.55;No.379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